研究院新闻

首页» 研究院新闻

【专家视点】林卫斌:适应 “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型能源体系

2021-12-23  来源:  查看次数:

                           


林卫斌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与政策、能源经济与政策。

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网络型产业市场构造与规制——以电力行业为例》、《能源管理体制比较与研究》、《能源系统运行分析》等多部学术著作。主持课题研究60余项,研究报告及政策建议多次获国家领导人批示和省部级政府采纳。曾获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十杰、国家能源局软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很高兴参加今天《适应性发展导论》新书发布会和跨学科座谈会。首先祝贺宏新教授及其团队的专著出版发行。作为第一个发言,我先抛砖引玉讲两点想法,后续期待各位专家更精彩的发言。

图片

第一点,“适应性发展”是需要重点关注和系统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宏新教授提到应对气候变化有两条举措,一是“减缓”,二是“适应”。在“减缓”方面,国际社会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其实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观测到气候变暖的问题,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真正从科学领域研讨走向国际政治议题是在1988年。当年联合国第一次将其列为国际政治议题,并于同年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PC)。

三十多年来《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系列年度缔约方会议研讨的核心点是如何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气候变暖。其中,《京都议定书》主要解决2020年之前怎么办的问题;《巴黎协定》主要针对2020年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在《巴黎协定》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主贡献”,各国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全球“减缓”气候变暖的目标是要在本世纪末把气温升高控制在2度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度以内,目前已经上升了1.1度。IPPC专门撰写了特别报告,指出如果要完成1.5度的温升目标,2030年要比2010年减排45%(而现在来看几乎是不可实现的),到2050年左右在全球实现碳中和。中国作为《巴黎协定》的重要参与方,我国于2020年年作出了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

因此,不管是从全国还是全球范围来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对“减缓”这一方面投入了极高关注和极大资源。但是,不管如何减缓,全球气温上升的趋势还会继续,“减缓”只能是“减缓”,而无法让温度不再上升,随之海平面的上升、冰川的融化、极端天气的增多,这些恐怕是不可逆转的。那么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此时我们需要去“适应”。回看《适应性发展导论》这本书可贵的地方就是它关注到了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适应”。

                    

《适应性发展导论》一书从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农业、能源、金融、城市等不同方面,以及政府、媒体、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不同主体,作了一个扫描式概论,这是一件很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至少提醒大家:我们不能仅仅把目标百分百盯在碳减排,还需考虑如何提前为气候变化后做准备,如在全球变暖时怎样规避缺点,转危为机。

图片

第二点,《适应性发展导论》中提到“减缓”与“适应”并不是一个割裂的关系。“减缓”是指要减缓温度上升速度,“适应”则是在气温上升后适应其变化。那么,要适应什么呢?这就不只是一个温度、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的问题,而是未来整个人类文明方式发生变化的问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能源体系都会发生变化。结合我长期关注的能源问题,我认为“适应性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是“适应 ‘减缓’气候变化的新型能源体系”。

将来的能源体系一定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可能会超出今天所有人的想象。虽然当前无法获知未来技术变化情况,但我想有一些比较确定性的趋势:

第一是能源系统电气化。未来我们的能源将更多使用电,目前中国一次能源利用中有45%是经过电转换到终端,终端能源消费中电能占比26%。“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必然要求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这就需要通过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来替代,而非化石能源利用90%以上都是通过电能转化来实现,比如水电、核电、风电、光电和生物质发电等。因此将来能源系统电气化肯定是大势所趋。预计到实现碳中和时,基本上85%的一次能源都是通过电能转化,70%左右的终端用能都是电力。

第二是电力系统低碳化。在中国当前,大约三分之二的电能是化石能源转化而来。如果要减排,将来化石能源燃烧利用,就需再配一个碳捕集与封存系统,但相应成本也高。从人类文明进步角度来看,人类长期都追求使用既便宜又清洁的能源,而不是通过一个更贵的能源来替代更便宜的能源。那么未来走向电力系统的低碳化,我们也做了一个测算,到碳中和时,中国90%以上的电都是通过非化石能源转化而来,包括风电、光电、核电、水电、生物质发电等。

第三是能源电力系统去中心化。化石能源时代一个重大特征是大资本的投入,由大企业集中式发电,通过高压、特高压大规模输送到各地。但非化石能源的分布很分散,未来光靠集中式发电很难实现90%以上的非化石能源发电,因此就需要模式转化,如去中心化或分布式发展。

图片

所以我想将来可以从经济社会中各主体如何适应能源系统电气化、电力系统低碳化、能源电力系统去中心化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随之而来的“适应性发展”问题。比如,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与能源系统是一种被动式接受关系,而这种被动式接受将来应该走向一种互动式。另一个需要我们不断“适应”的就是未来能源价格应该会更具有弹性,不可能像现在是十几年不变。当然,如何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是需要我们继续深化研究的问题。

时间关系我就谈以上两点想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