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闻

首页» 研究院新闻

【专家视点】王华春:适应性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和细化

2021-12-25  来源:  查看次数:


王华春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公共财政。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民委、民政部、北京规划办等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专著、教材数部,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辅导员”等荣誉。先后为中国兵器、太原铁路等企事业单位培训授课。

 

首先,我认为王宏新院长对“适应性发展”理论做出新发展和新概括。“适应性发展”是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细化和推进。在新环境下推进适应性发展是落实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第二,《导论》勾勒出“适应性发展”比较全面、准确、可供分析的理论框架。《导论》具有理论创新,它在梳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适应性发展内涵,理清了适应性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深化和细化。在提出的分析框架下,可持续发展、适应性发展分析框架已经比较清晰,比如,以适应性发展内涵为基础,适应性发展包括资源和产业、城市与区域、公共服务、多元主体等具体组成内容。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提出适应性发展内涵并将适应性发展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将适应性发展进行了细化、落实,达到操作性的程度。

第三,这本书做了大量文献和创新性工作,结合新的发展实际把一些最前沿的问题作了总结与介绍,同时提出很多原创性的一些观点,有的成果已经发表。本《导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提到丝绸之路兴衰和气候变化的关系,不仅具有历史可读性,而且科学性很强。这体现出本著作团队深入挖掘和分析现实气候变化材料,还利用历史视角充分挖掘气候变化与商业兴衰等重大问题,对于推进国家开放都具有参考意义。此外,此著作其实已经将“适应性发展”放在一种安全角度去审视,为读者全国理解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全新环境,比如水电安全、生态安全,包括防疫安全等等都或多或少与气候变化有关。

第四,适应性发展为中国新常态条件下如何取得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力。要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经济增长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各种挑战,特别是要求减排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可能都对传统的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路径提出挑战。要让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与增长动力有序转换相衔接,在新的特别是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要求下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适应性发展”理念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例如,为促进绿色发展,在追求“双碳”目标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新的未知或已经初见端倪的产业,绿色减排、新的能源革命、出行方式变化等,也许预示着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开启,这些以产业创新等新载体可能让经济增长动力实现平稳有序转换。

相信在适应性发展提供框架指引下,我们能在对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探索过程中,不仅能够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性推进适应性发展,而且能够为中国新发展理念提供智慧,并为实现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