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闻

首页» 研究院新闻

【专家视点】游祥斌:推动适应性发展在中国的扎根与本土化

2021-12-24  来源:  查看次数:

游祥斌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理论、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组织与社会发展、文化社会学、文化政策等。

●出版《政府文化治理:基础理论与政策》《社会组织与社会发展》《公共部门绩效预算研究》等专著多部,合作翻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公共行政学:政治、管理和法律的途径》两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笔和参与十余篇资政研究报告,其中多篇获得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批示。

 

这本书和我的学科跨度比较大,但是我对发展问题很感兴趣,接下来结合这本书和我感兴趣的部分讲四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个方面是作为意识形态和信仰的发展理论。

谈发展问题,首先得谈发展理论从何而来?发展理论源于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思想所引发的进步主义历史观、工业革命形成的自然改造观,即人类可以通过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所用;以及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路径所形成的殖民主义世界观。我们之前谈的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基本上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伴随的是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殖民和掠夺,这是发展问题的一个理论背景。

从国际背景来看,发展问题本身很早就是民族国家政府和社会关心的的核心问题,但它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是在二战之后,伴随着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及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准确地讲,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发明了“欠发达”一词,导入了“发展”与“欠发达”之间的一种新颖关系,改变了发展概念的原本意义,将发展问题“及物化”。原先发展问题是各个国家自身的一种动态的、自发的演变,从低阶段到高阶段的发展;而在此之后,发展问题被成功转化为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审视。

与此同时,因为“欠发达”的内涵囊括了政治上的非民主化、经济上的非工业化、文化上的非文明化等一系列维度,发展问题的核心实际上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改造——这是发展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即这时发展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问题,还涉及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在此之后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美国等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术界开始将研究目光转向“欠发达”国家,研究“欠发达”国家的转型问题,由此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社会学、发展行政学等一系列以发展为名的亚学科开始形成。

以发达国家的视角所形成的这一系列“发展学”,把第三世界国家中所谓的“欠发达”问题归结为自然的存在。然而,第三世界或者发展中国家欠发达或欠发展的根源实际上是帝国主义侵略、殖民统治、民族压迫、资本剥削和掠夺、不平等的社会分配制度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根源性的问题反被遮蔽了。当时发达国家们提出很多所谓的“发展模式”,比如民族性的改造等等,有的甚至一直到延续到今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成为意识形态和信仰的一种发展理论。

第二个方面,对发展问题的反思以及适应性发展理论的理念价值。

对于发展问题,学术界理论界也一直有反思: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体制,对人、社会、自然等异化和物化问题作了一系列反思,影响非常大,一直到现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些对于所谓“发展模式”的反思。其次是西方学术界战后对发展问题的反思。典型体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影响巨大的罗马俱乐部,当时提出了“后现代性”等很多新概念或理论,在发展、发展理论之上作了进一步概念界定,比如不单纯讲发展,还要讲人的发展、良性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等。再有就是第三世界国家对于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的反思,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和依附发展理论,将早期资本主义的殖民史及近代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纳入第三世界发展的视角。不过,战后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发展问题的反思实际上仍然没有突破二元论,而气候变化就是给人类社会的一个严重警讯。

“适应性发展”是目前西方世界,包括东方都有所意识并在讨论的问题。“适应性发展”是对之前三次旧的发展理念的超越,是一种最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本《适应性发展导论》实际上是站在发展理论的最前沿。

第三个方面,新发展理念和中国发展模式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发展问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谈发展问题,首先要清晰地意识到中国的发展问题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从理念到路径到模式都很不同。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理解与西方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的文化一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集中体现的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新发展理念”,要求创新、协调、发展、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呢?在我看来,中国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底色应当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这是一切发展的核心。我们需要去总结中国的发展理念、中国的发展模式,为世界提供道路上或者制度上的另外一种选择。 

第四个方面,关于这本著作的突破和期待。

首先,就我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看,《适应性发展导论》是国内第一本对适应性发展理论作了系统化梳理和介绍的专著,对中国的学术界、实践界了解适应性发展理论,并进而推动适应性发展在中国扎根有着突破性的价值。其次,在王宏新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充分整合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气象、环境、政治学各领域的智力资源,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应对之道,这种跨学科的气魄和能力是很难能可贵的。其三,我也期望王宏新教授及其团队未来可以考虑从理论上总结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理念,进而推动适应性发展在中国的本土化和扎根,提出中国本土化的、关于适应性发展的整合发展学,这会是未来可期的一个方向。